• 1
  • 2
  • 3
如有任何问题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
13065755002
l2991956500@qq.com

新闻中心
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> 新闻中心 >> 新闻资讯
阳离子低弹丝--运动服饰、鞋类消费进入爆发期 2025年体育产业规模或超7万亿
[ 发布时间:2016-08-09 14:31:28  浏览次数:1344  字体大小: ]

阳离子|阳涤复合丝|阳涤双色|阳离子低弹丝|阳离子长丝|找易丽纺

相对2008年中国体育产业的小阳春来说,里约奥运会是否能给中国体育产业再加一把火,对市场有多大影响,不必做过高预期;但近8年来,中国大众体育消费习惯导入初步完成,才是体育消费发展的关键因素。

“我才发现,奥运会马上就要开始了。”这是在里约奥运会开幕前两天,记者在朋友圈看到为数不多提及奥运会的表态。
相对于热闹非凡的北京奥运会,8年后的里约奥运会显得安静平和很多。这并不是错觉,无论是中国观众还是相应的产业界,对里约奥运会都更为理性:首先,唯金牌论的竞技体育模式有所淡化;其次,全民健身的体育经济,正成为主流。
而对于以李宁、安踏等为代表的相关体育产业来说,经历了2008年前后的火爆,以及之后痛苦的去库存之后,业界认识到一件事:靠短期的奥运刺激长期的销售并不可行,真正的行业发展,不但与居民消费升级息息相关,更与健身观念的改变密不可分。
通过对2001年至今的中国体育消费的梳理发现,近8年来,中国大众体育消费习惯导入初步完成,未来,或许是体育消费真正的黄金十年。
奥运经济的诱惑
对中国的奥运经济影响最深刻的,还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。
彼时,多方期待北京奥运会给中国体育产业带来积极影响,官方更是称将迎来体育产业的黄金期。
从北京体育产业的规模来看,2008年北京体育产业总收入579.8亿元,实现增加值154亿元,占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了近10%。
而国产品牌以李宁为代表,创始人李宁点燃北京奥运主火炬,当年李宁公司也迎来了鼎盛时刻,有数据称,一度销售量超过阿迪达斯。
公开数据显示,2007年,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销售额为690亿元,2008年达到910亿元,2009年已突破至1110亿元。
体育产业的小阳春,让很多体育品牌,特别运动鞋服类企业开始高速扩张,各品牌大量开店。
但是,现在看来,业界乐观高估后奥运时代的中国体育消费潜力,随后中国体育品牌开始经历漫长的去库存过程。
数据显示,2012的伦敦奥运会年,李宁公司亏损19.79亿元,全年关闭门店总数达1821间。
其他的知名国产体育品牌,如安踏、匹克、361°和特步在2013年分别仍有6.89亿元、3.66亿元、4.09亿元和5.37亿元的库存。
事实上,在这一阶段,整个中国体育产业并未因为北京奥运会而被真正的刺激起来。按照国际通行标准,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,体育产业会呈现“井喷”态势,目前中国人均GDP已到8000多美元的水平,但人均体育消费只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。
从2000年到2014年期间,虽然中国人均GDP以及人均收入都在快速增长,但体育消费一直处于低层次状态,并没有因为奥运会在北京的举办真正刺激起来,业界高估了奥运经济的后劲。
通过数据分析发现,中国体育消费占GDP的比重,从2000年开始经历了14年的下滑,这成为各个体育品牌遭遇困难的直接因素。其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及2012年伦敦奥运会,对这一数据的下降趋势并未产生影响。
而我国体育产业中,体育用品占据全部产值的80%左右,其他上下游产业发展明显不足,一些体育国产品牌,收入来源也相对单一。比如我们的国产品牌形成了鞋类、服装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结构。其中除李宁、361°外,其余国产品牌对鞋服产品的依赖程度都达到了95%以上,这与国外诸如阿迪达斯在配件等产品上多元化布局的格局有所差异,反映了国产运动品牌产业结构较单一的特征。这些也是中国体育产业遭遇问题的影响因素。
从竞技体育到大众体育
体育产业真正出现拐点是在2015年。这一年并不是“奥运年”。
在这一年,中国体育消费占GDP的比重,在15年来首次出现上升。当年,体育消费占GDP的比重,增至0.40%。同期,2015年的中国人均GDP比2000年增长了5.2倍。
可以说,体育产业在2015年出现真正回暖。而对中国的知名体育品牌来说,2015年正是收获年。国产五大体育品牌安踏、361度、匹克、特步、李宁发布的2015年财报,其中最具代表的李宁终于告别亏损局面,实现自2012年以来的首次扭亏为盈。全年收入达70.89亿元,较2014年上升17%,净利润1400万元,其中在服装和鞋类业务上都实现了近50%的业绩增长。
安踏凭借111.26亿元的营收,成为首个进入“百亿俱乐部”的中国体育用品企业。
过去,在体育产业化、社会化水平不高的大背景下,国家集中财力物力投入到竞技体育,功利性强,唯金牌论,其他非奥运项目以及很多大众体育健身活动,并未受重视。而社会体育投入不足,整体体育水平很低。中国虽然人口基数大,体育消费的习惯仍在培养期。
从2015年开始,受居民收入增长、消费结构升级和国家政策利好等诸多因素影响,体育消费发展势头初现,拐点过后,随着消费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,未来体育消费潜力将更大程度释放。
首先是2015年,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,赛事审批权限下放,大众体育赛事增加,全民参与体育的热情释放。据21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,单2015年一年,全国31省纷纷出台了体育发展规划,根据有具体数据目标的27省出台的规划,体育产业总规模在2025年将达70448亿元。
从消费习惯来看,随着中国中产阶层比例的增加,体育消费习惯导入初步完成。2015年也是中国马拉松元年,全民跑步热,自行车、户外运动热,滑雪热纷纷兴起,健身成为中产阶层的“圣经”。
比如,2011-2015年五年间,中国马拉松赛事数量从22场增至134场,其中2015年一年增加了83场,增幅超过160%。
而在这一背景下,很多传统行业的领军企业,以及大互联网公司纷纷布局体育产业,以万达、阿里、乐视等为代表,纷纷布局体育生态圈,场景化体育消费以及多元化的体育消费供给,正在形成。
可以说,在这一阶段,体育产业真正进入了“多方共赢期”。体育消费的潜力释放已经从竞技体育向大众体育扩散。
相对2008年中国体育产业的小阳春来说,里约奥运会是否能给中国体育产业再加一把火,对市场有多大影响,不必做过高预期;但近8年来,中国大众体育消费习惯导入初步完成,才是体育消费发展的关键因素。
而在中国军团获取首金之后,在在一个体育的APP上,相关新闻在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内获得超过4000条评论,显示仍然有大量人们在关注奥运会。
奥运会所代表的“更高、更快、更强”的体育精神,也是各大体育品牌树立自身形象的良好时机:只是,需要更切实的从中国整个体育经济的发展出发,而不是做“一锤子买卖”。